海棠书屋 > 科幻小说 > 他无所谓,我意难平。 > 他日若能窥孟子,终身何敢望韩公——记王安石一千年诞辰
    主体是去年999岁诞辰就给介甫写过的贺文。今年在整一千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。

    故发此文。

    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”

    「整个大宋都还在睡梦中,而王安石醒的太早了。」——《中国通史》讲王安石那一集。

    他是抚州才子名扬天下的一道缩影。

    21岁时,他高中进士。他的诗句

    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

    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”

    “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”

    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老少妇幼皆能诵读。

    他出生于临川,字介甫,号半山,世人又称他为临川先生和王文公。

    他就是北宋著名改革家、政治家、思想家和文学家——王安石

    出生地:临江军

    出生日期:1021年12月18日

    逝世日期:1086年5月21日

    主要作品:临川集、临川集拾遗

    主要成就:推行变法,改变北宋积贫、积弱的局面,收复五州

    爵位:舒国公→荆国公→舒王(后追夺)

    官职:左仆射、观文殿大学士、司空等→太傅(赠)

    谥号:文

    地位: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

    籍贯:江南西路临川军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)

    他是王安石。

    今年,是他诞辰1000周年!

    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,著书立说,创“荆公新学”,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。

    在哲学上,他用“五行说”阐述宇宙生成,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;

    其哲学命题“新故相除”,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
    在文学上,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。其散文简洁峻切,短小精悍,论点鲜明,逻辑严密,有很强的说服力,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;

    其诗“学杜得其瘦硬”,擅长于说理与修辞,晚年诗风含蓄深沉、深婉不迫,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,世称“王荆公体”;

    其词写物咏怀吊古,意境空阔苍茫,形象淡远纯朴。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存世。

    王安石执政后,积极推行新法。

    他的新法是在北宋阶级矛盾尖鋭、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産生的。

    革故鼎新,富国强兵。

    两宋时期,江西即【江南西路】,人口曾居各路之首。

    「  宋朝,江西曾经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,是文化【最发达】的地区。——《中国通史》」。

    宋朝最富饶繁盛的江南西路,即江西。

    唐宋八大家,王安石曾巩欧阳修,江西独占三。?

    那是我江右无论文化还是经济都最为繁盛的两宋———

    不出天子出状元,不出元帅出宰相。

    文能进士冠天下,武必将军定江山。

    人杰地灵甲天下,满朝文武半江西。

    王安石变法,从经济到政治,从军事到教育,几乎包括了封建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。

    实施的结果,成效最为显着的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增加。

    据文献记载:京师每年的钱币收入,宋太宗时平均为一千六百万贯,真宗时为二千六百五十万贯。  仁宗时为三千六百八十万贯,神宗时则骤增到六千万贯。(《玉海》卷一八六)

    哲宗初午,户部尚书李常说:“今天下常平、免役、坊场税利钱共五千大百余方贯,京师米盐钱及元丰库封桩钱近千万贯,总金银谷帛之数,复又过半” |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0七),总计达一亿贯以上,可以支二十年之用。

    因而新法的推行,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预期目的??

    王安石变法有利于平民百姓和中小地主阶级,得到他们的衷心拥护,从而大大缓和了阶级矛盾,发展了生产,增强了北宋的综合国力,初步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。

    熙宁六年,王安石支持王韶主持了对洮河流域吐蕃诸部的招抚行动,并率军收复了熙、河、洮、岷、叠、宕六州,向西扩展大宋版图二千余里,史称“熙河之役”,

    ??是北宋立国百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捷。

    宰相,状元。

    荆国公,信国公。

    北宋王安石,南宋文天祥。

    历史的每一次华夏危急存亡之际,你都永远可以相信我们江西?

    我江右千年以来最赤诚的理想主义者,荆公。

    何其有幸成为您的同乡。

    新法的目的在于给大官僚大地主等特权阶级以一定的限制,以增加朝廷收入,加强国防力量,因而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坚决反对,屡受排挤,最后只得辞职。哲宗元佑元年(公元 1086年),王安石死在南京。

    昨天在纪念馆拍这些照片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。

    三十六陂春水,白头想见江南!!

    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”

    临川先生最后也没有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江南西路。他死在金陵啊?

    即便是同乡,那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,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欧阳修也为江右人,更是荆公的好友,为何我唯独会如此憧憬王安石呢?

    或许是在他身上,看到了江西的历史缩影,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。

    就像王安石的变法阻力重重,主要依靠的就是宋神宗的支持。后人对他们君臣二人关系多有议论,其中最有名的,就是明朝李贽的《史纲评要》。

    “安石绝无丈夫气。其于神宗也,如宠妾撒娇。骄子恃爱”

    转发这个王安石即可获得眼瞎帝王的宠爱。为你怼天怼地,就宠你就宠你就宠你!而你只需要单纯,哪怕你已经年过半百,你甚至不用洗澡。介甫辞职的时候,神宗就差跪下来求他别走了。

    再看看獾相公本人说的“君难托,妾亦不忘旧时约”

    不洗澡有虱子的黑脸妲己.jpg

    不过...后人中多有抹黑王安石的,看到李贽这个其实我觉得好笑又心酸。

    宏甫讥介甫,今人讽古人。把一个钛合金直男骂成女人了,何止是讥讽啊?王安石无丈夫气?!

    “偶向松间觅旧题,野人休诵北山移。丈夫出处非无意,猿鹤从来不自知。 ”

    谁都可以不是丈夫,王安石绝对不可能不是。

    这两天看到这么多人祝荆公生日快乐,甚至还上了热搜,真的很开心。临川先生在这一千年里被人骂得那么惨,想想就难受??

    文章《150年来中国最失落的省份,为什么是它?》 里写的,江西人在科举上表现太抢眼,所以有人看不过眼。

    正德年间,内阁大学士、河南人焦芳,就开启地域黑模式,专门黑江西,向皇帝建议停止授予江西人京官职位,为什么?

    “王安石祸宋,吴澄仕元,皆宜榜其罪,戒他日勿滥用江西人。”

    哦,因为在焦大人眼里,历史上的王安石、吴澄两个江西人都是“祸害”,所以所有江西人就都是“祸害”?

    这么粗鄙的推论,根本包藏不住焦大人的报复与嫉妒心理。

    还有,王安石祸宋?这压根毫无逻辑,王安石可以说是是宋朝最杰出的人物,11世纪的伟大改革家,其他之流都靠一边站,和他没有可比性,他们也就写写诗歌,写写史书,与国家富强有什么用?

    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了历史将重写,也不会有后来靖康之耻那么悲惨,也不会被辽金西夏打爆!!

    也还记得还记得前些日子,最爱历史写的《这对江西父子,活成了大宋的偶像》。

    同样是临川,北宋词祖晏殊和晏几道。

    二晏,是“盛世”中无数官员的缩影。无论是一生顺达的太平宰相,还是壮志难酬的基层官员,他们都没能意识到大宋真正的危机。

    面对“百年之积,惟存空簿”的财政危机,以及即将到来的靖康之变,大宋需要像范仲淹这样的文武奇才,胸怀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抱负。

    也需要如王安石一样的改革者,道出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”的呐喊!!!

    遗憾的是,沉默的大多数,依旧选择披在一件外表华丽的袍子下。

    文章最后一段尤其诛心。

    那时候,宋词还是小清新,在那之后,宋词是沾血的!

    「少年遊,行路難。如夢令啊壹場空。」

    王安石纪念邮票,王安石特展,王安石大道,王安石抚河特大桥——江西省博,抚州建筑。你早已融入故土,在江右的人们心中,点点滴滴,凝结成永恒。

    或许是因为离他太近而多愁,要我如何感慨这宿命的伏笔。

    当年写下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”的王临川,或许没有想到他会得偿所愿遇到雄心勃勃的小官家;

    曾几何时写下“明妃初出汉宫时,泪湿春风鬓脚垂”的王介甫,也不会想到最后竟会一语成谶吧。

    当厚重的汴京城门缓缓阖上,经久不息的低鸣浮荡了整个黄昏,九百年光阴转瞬即逝,临川先生甚至不敢相信他的故土如今会衰微至此。

    一个文明,盛极必衰,近代中国不行,恰恰是因为近代以前,中国太牛了。这叫文明的包袱,也叫传统的禁锢。费正清也曾说过,“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,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”。这句话用在江西身上在适合不过。

    就拿王安石来说,不仅他自身经历传奇,他的家族还演绎了“祖孙四代八进士”的传奇。王安石这一辈创造了“兄弟七人五进士” “兄弟七人两宰相”的辉煌!

    在整个中国科举史、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!

    他的家乡抚州,当之无愧有“才子之乡、文化之邦”美誉 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抚州便人杰地灵。

    历史上培育出7个宰相、13个副宰相、3000余位进士。孕育了王安石、曾巩、晏殊、晏几道、陆九渊、汤显祖等一大批名儒巨公。

    可当今呢?

    近代中国被称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。江西在中国,就像中国在世界。江西不正像是中国的缩影吗?

    江西的整个近代史就像一部中国近代史。只有经历过巅峰岁月的人,才知道跌落的时候有多痛。一个省份,亦是如此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和理学心学的集大成之地,这个文昌锦绣,风骚千年的耕读世家,在工业时代宣告黯然落幕。

    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。”“邺水朱华,光照临川之笔。”

    我生于豫章,长于临川。

    襟三江而带五湖,控蛮荆而引瓯越。闾阎扑地,钟鸣鼎食。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

    如今,胜地不常,盛筵难再。时运不齐,命运多舛!那唯有江省人才知晓的种种血泪,可叹哀鸿鸣遍野,更嗟掩耳盗铃人。

    豫章故郡只是南昌,江西叫江右。你可知当年满朝朱紫贵,半数江右郎?!

    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,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。朝飞暮卷,云霞翠轩,雨丝风片,烟波画船,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。”

    汤显祖,临川四梦。

    玉茗堂的牡丹亭早就败了。气数已尽,呜呼哀哉,“墨点无多泪点多,山河仍是旧山河!”

    八大山人朱耷,似哭又似笑。

    如今的江南西,没有当年晏殊的十四岁神童,也没有王安石的宰相之位。

    如同我隔壁金溪县的那位,方家仲永一样,

    只是当时已惘然。

    “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,琵琶弦上说相思,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 。”

    晏几道在晏殊之后家道中落,

    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

    临川先生最后也没有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江南西路。

    我想,现在的江右,实在太需要像一千年前王安石一样的改革者,亦是道出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”的呐喊。

    “余于仆碑,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,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”

    【出处: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】

    高中的时候,不喜欢也不能理解这篇,没有同样是江西的滕王阁序震撼华美,也没有赤壁赋飘逸,文章总让人觉得晦涩难懂。

    可是后来大学研读汉语,才明白这文中所传达的真理,本身就并不美丽。

    接触到真理的时候人都是悲凉无奈的。

    “而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”

    荆公对后人而言也是“世之奇伟、瑰怪、非常之观”啊。

    到底多幸运才会爱上这么美好的人。

    介甫在我看来是一个可敬的理想主义者,他失败了,但他本来就不会成功。

    注定失败,改革有些内容已经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了。像青苗法就是个典型,甚至能在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找到相似案例,想想都觉得王安石的脑力很可怕

    执拗得可爱,也让人心疼。有所求的人总是最累的,清醒的人最痛苦。

    所有理想主义者都是暗夜里的火,并不是徒然地燃烧自己,当他们发光发亮时,还照亮了后面的人。

    所以可敬。

    读起古汉课本上介甫的古文,我都不禁两眼通红。他太孤独了。

    时过境迁,古老的文化传承延续到了今天。当代抚州才子的身影,持续点亮着这片文化宝地。

    在其中我最敬佩的是饶毅先生。

    从北宋到如今,在荆公新学与以身捍刃揭露学阀的饶毅先生身上,我看到了千年之间,从未改变的,属于理想主义者的赤子丹心。

    以身殉道者,我从来都抱以最高的敬意。

    越是见识到世道的黑暗和人性普遍的糟糕就越觉得殉道者可贵可敬。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,现实人物还是虚构人物。

    江右人,无论是一千年前发出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”呐喊的拗相公王安石,还是一千年后敢于推翻所谓学术泰斗的豫章人士饶毅。

    明知天命不可违,仍愿与命运一搏。

    早已预见到悲剧的结局,仍做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,且无怨无悔。

    撕开了黑暗哪怕一角,揭开了一层无形的屏障,炮仗一样炸出了沉在下层的肮脏淤泥。漫漫长夜中的一点光芒,是他们燃烧自己換来的,他们用自己点燃了那枚炮仗!

    烧得一塌糊涂,竟然还觉得值。

    还觉得痛快。

    所有理想主义者都是暗夜里的火,并不是徒然地燃烧自己,当他们发光发亮时,还照亮了后面的人。

    所以可敬。

    回顾现实,有理想是好的,但这个世界不会允许英雄存在,谱写历史的人,都是杀掉英雄的人。古往今来,有多少气吞山河的丰功伟业在时间的涤荡下士灰飞烟灭,又有多少坚如磐石的帝王基业在历史的冲刷下是土崩瓦解。

    一个英雄的成败,往往犹如一道流星般划过天幕,让我潸然泪下的,只能是他们超越成败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。

    历史的车轮滚滚,不会为了任何一个人停留。理想主义者注定失败,但我们为之敬慕钦佩的,永远都是他们在时代中所散发的,不朽的光芒。

    蚂蚁撼树,强权之下,皆为蝼蚁。

    可我喜欢的人们,他们就是这样,从未放弃过反抗!

    【拼尽全力换来一个小小的破绽,和撬动宇宙的一个支点 】

    “框架就在那里框着我们,但如果我撞上去,能让它晃动哪怕一毫米,我都想试试。”

    一个人撞上那框架,就会有第二个人撞上去。

    坐在那里唾骂框架的存在是不行的,你只有撞上去。即使知道这就像是蚂蚁撼树,但你还得撞上去。

    是一代一代人追寻着那一丝丝的希望,前赴后继,才得以成立如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之星。

    树从来都不是被一只蚂蚁就可以撼动的,树是要被成千上万、一代又一代的蚂蚁撼动的。

    九十九到一百的瞬间固然光辉璀璨,令人震撼,但无人问津的一到九十九却是不可缺少的地基。那是撞倒大树的那只蚂蚁之前的无数只头破血流的蚂蚁。

    “欲传道义心犹在,强学文章力已穷。

    他日若能窥孟子,终身何敢望韩公。

    抠衣最出诸生后,倒屣尝倾广座中,

    只恐虚名因此得,嘉篇为贶岂宜蒙。”

    ——宋·王安石 《奉酬永叔见赠》

    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临川文化江右文化的杰出代表,是江西文人的代表,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中的璀璨巨星。

    以文化城,以文兴业。传承弘扬王安石文化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,是我们作为江右子弟,荆公故里后人的时代使命。

    坚定自己的理想,去追求它,一生贯彻,并且不悔。这就够了。

    宋皇祐二年( 1050),王安石鄞县任满入京,顺道第三次回故乡江西临川探亲。诗歌前两句抒写旅愁乡思。故乡汝水与金陵钟山,虽为两地,都是绘乘月而归的妙处。他爱江南故乡,也爱江南月色,在他心中,月夜还乡,是何等美的境界。。

    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
    皎皎的明月与冉冉的紫微,照亮了后人。

    或许九百多年前的某个夜晚,荆国公修改完新法在回半山园时,也偶然间抬头看了看月。

    说不定我们抬头的月光,也曾是介甫的月光。

    而王介甫,也是临川,是抚州,是江右人的月亮。

    惟公之心古亦少,愿起公死从之游。

    介甫的才情、品格、为国为民的抱负,一向是最吸引我的。他真的是一个深情的人,只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他强硬的行政风格。

    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,可我永远相信【蚂蚁撼树】。蚂蚁撞在了树上,树没有晃。但树永远都不知道,接下来不断撞在树上的蚂蚁,会不会有一只最终把它撼动。

    尽我所能为江西发声已经三年有余,至少我的努力使得在这些人里,多出了几只蚂蚁。

    太阳没有升起的时候,谁也没办法否定蜡烛的光辉。大树被撞倒之前,没谁知道它是否会被下一只蚂蚁撼动。

    “我想每一个抚州人都应该为家乡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    这也是当代无数江右子弟的心声。

    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此余之所得也!」

    愿与乡人共勉之。

    月还是那个月,人间早已换了人间